“文贼”是如何在第一时间盗取原创作者尚未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稿件的呢?
据一些深受其害的时评作者推测,“文贼”们可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达到其目的:
其一,假冒媒体编辑在网络论坛发布征稿启事,诱使众多作者向其注册的邮箱投稿,然后从中选优,换成自己的名字地址再向其他报社投寄;
其二,以黑客攻击方式非法侵入媒体编辑的邮箱,从中盗稿,再改头换面以自己的名义投递。
“文贼”引发一串矛盾
原创作者与“文贼”、与媒体、与疑似事发地政府部门之间,冲突、口水战不断。
“文贼”猖獗,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首先是原创作者和“文贼”之间的激烈较量。大量作者汇聚网络,通过发帖、开博等方式揭露、声讨“文贼”,而“文贼”们也不甘示弱,一时间双方板砖横飞、口水四溅,“文贼”固然露出了“死猪不怕开水烫”、“抄了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无赖嘴脸和嚣张气焰,一些标榜“理性、建设性”的时评作者也难免在对骂中斯文扫地。作者们的维权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总体来说收效不大,“文贼”除了换个联系地址、稿费偶尔因举报被剥夺外,依然猖狂如故。更恐怖的是,“文贼”们还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一些作者进行疯狂报复。一位詹姓时评作者,就因实名揭露“文贼”行径付出了惨痛代价:“文贼”们以他的名义注册邮箱、以他的名字为笔名向各媒体投寄剽窃来的稿件,以此对其进行抹黑陷害,自己却躲在背后坐收稿酬。更有甚者,还有“文贼”以这位作者的名义向一些媒体编辑发送谩骂邮件,导致这位作者险些遭到“封杀”。
其次是原创作者和媒体编辑之间的相互指责。作者们在与“文贼”血战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了“不辨真伪”的“瞎眼”编辑。一些作者甚至根据媒体编发“文贼”稿件的数量,发起了“文贼之家”评选,一些知名媒体也不幸榜上有名。而媒体编辑对此也是满腹委屈:每天收那么多稿件,怎么可能篇篇核实?你骂我“眼瞎”,我就把你“封杀”。
再次是原创作者和桂平等地政府部门之间的口水大战。作者们根据“文贼”所留地址多为广西桂平的事实,一口咬定桂平是“文贼之乡”,并指名道姓要求当地政府部门出面查处打击“文贼集团”。桂平市有关方面对此则断然否认,称“文贼”一事纯属蓄意造谣。时至今日,桂平市政府官方网站仍被百余条举报“文贼”的留言淹没。
同时受害的还有桂平当地乃至广西全境的原创作者们。他们原本清清白白的心血之作,却往往被草木皆兵的媒体编辑直接放进垃圾箱,无辜成为“文贼”的殉葬品。
谁来治理“文贼”
只有公权力介入,从邮局查起,顺藤摸瓜,才可能揪出“文贼”的狐狸尾巴。
“文贼”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原因几个字就能概括:高收益、低风险、零成本。
有网友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当下通行的稿费标准计算,“文贼”一个月只要抄袭发表50篇稿子,最少也能“赚”三四千元稿费,即使其中有一半被网友揭发,领不到稿费,也还有一两千元左右的“进账”。“而根据他们惯于一稿多投、往往‘一炮多响’的情况推断,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实在不成问题。”
与此同时,“文贼”们的风险却非常低。“第一,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无从调查追究;第二,时评类稿件被他以黑客手段第一时间盗用,即使对簿公堂,也难以说清谁是著作权人;第三,就算被人揭穿老底,抓个正着,到法院打官司,也是一件漫长而耗费精力的事情,多数作者都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这方面。”一位时评作者这样分析道。
更重要的是,“文贼”几乎没有成本。找家网吧,动动鼠标,敲两下键盘,来一套复制粘贴,一切瞬间大功告成。
如此,“文贼”又怎能不趋之若鹜、肆无忌惮?一些深受“文贼”之害的时评作者对此深感无奈和无助:“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盯紧‘文贼’偷了谁的稿子,然后在网上发帖进行揭露,提请原创作者和媒体编辑注意;再就是痛骂‘文贼’,痛快痛快嘴。除此之外,真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了。”
一位以时评为业的职业写手告诉记者,也曾有人发誓要和“文贼”“死磕”到底,甚至有人声称“花费几万也在所不惜”,可狠话归狠话,现实是现实,时至今日,也没见哪个被列入“黑名单”的“文贼”被真正斗倒。与此相反的现实却是,“黑名单”仍在变长,“文贼”的数量依然有增无减。
一些原创作者在痛定思痛之后,开始寄希望于公权部门的介入。广东省佛山的一个“网上警务室”,就曾让很多人欢欣鼓舞,他们相约去那里举报“文贼”钟华波。然而,让他们倍感失望的是,自己的举报至今未有回音。
尽管看不到公权介入的动向,一些人还是忍不住为公权的介入提供线索、寻找突破口。
一些作者反映,据他们了解,有些“文贼”所留的通信地址乃至姓名,其实都是假的。可奇怪的是,媒体寄给他们的稿费,却居然都没有退回。据此,有人猜测,“文贼”很可能就在邮局工作,至少邮局内部有其同伙,“不然,稿费单如何能送到假地址处?‘文贼’又如何能从邮局取走稿费?”
因此,很多人建议公权如果介入,首先就要从邮局查起,顺藤摸瓜,总会揪出“文贼”的狐狸尾巴。
缉拿“文贼”,期待公权出手
所谓“文贼”,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专职行窃,但他们的作案工具,不是镊子刀片,而是键盘鼠标;他们的偷盗方式,不是溜门撬锁,而是复制粘贴;他们的下手目标,不是财物,而是文章。
“文贼”猖狂,源于其高收益、低风险、零成本的现实。因此,打击“文贼”的嚣张气焰,就必须从破除这种不合理的现实着手。
首先需要原创作者和媒体编辑睁大双眼,紧密配合。作者一旦发现自己的作品被盗用,要及时向编辑通报情况,编辑需仔细核查,及时反馈,如果作者反映情况属实,坚决剥夺“文贼”的稿费,转付给原创作者。“文贼”不求名,只图利。一旦无利可图,他们自然“无立足境”。
缉拿“文贼”,更需公权果断出手。正如报道中所指出的,光靠原创作者个人维权,可谓困难重重。而一旦公权出手,很多问题则可迎刃而解。比如关于“文贼”的身份,作者本人是很难调查清楚的,但对于享有法定调查、侦查权的公权部门来说,这可能根本就不是问题。原创作者们关于从邮局着手进行调查的建议,是很有价值和可操作性的。稿费大多通过邮局汇款的形式支付,“文贼”欲收到稿费,就必然要留下汇款地址,而汇款单寄到哪里,在什么地方取款,取款时用什么身份证明材料,是很容易调查清楚的。届时到底谁取走了稿费,邮局到底有没有“内鬼”,自然一目了然。顺藤摸瓜,揪出“文贼”基本没有什么悬念。
公权部门尤其是稿费最终取款地的公安机关,也无疑有介入侦查的职责和义务。“文贼”如此猖獗,即使其是否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犯罪尚待求证,其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罪这一点也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既然其犯罪发生地不明,由犯罪结果地公安机关进行侦查,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文贼”猖獗,损害的绝不仅仅是原创作者的个人利益。就拿报道中提到的桂平来说,仅仅因为一些“文贼”所骗取的稿费最终邮寄到了该市,就被网友斥为“中国文贼之乡”,平心而论,这是显失公平的。但如何洗清这个恶名,恐怕不能光靠“断然否认”,更不能讳疾忌医,而是要果断出手、彻底查清严重影响其声誉的“文贼”问题。
总之,通过公权介入,提高“文贼”的违法成本和犯罪风险,才是消灭“文贼”的治本之策。我们把这篇报道当做一封写给有关地方和部门的举报信,期待他们能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