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1 11:36 来源:IT时报 作者:佚名 |
|
3月1日,由文化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将正式实施。依据该方案,未成年人玩游戏将会受家长的“控制”。虽然看起来此方案有助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实施细则,而网游经营单位各自制定的细则过于繁琐甚至“不现实”,提高了家长申请的门槛,不少业界人士批评这项工程为“浮云”工程,实际作用并不大。
孩子玩游戏将受“控制”
根据该方案,家长需要了解、引导、控制孩子游戏活动的,由家长向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提供合法的监护人资质证明、游戏名称账号,就可以采取限制措施,包括限制每天或每周玩游戏的时间长度,限制玩游戏的时间段,或者完全禁止。这也意味着如果未成年人玩游戏,将受到家长的“控制”,家长可实施干预。
“该方案的出台是继《网络游戏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和《网络游戏暂行管理办法》又一大措施,防沉迷系统和实名制对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的情况,此次监护方案也是对此前系统的一大补充,通过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易观国际分析师玉轶告诉《IT时报》记者,“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作用并不大。”
程序繁琐执行效果差
玉轶表示,此前的实名制和防沉迷系统是对游戏玩家自身的控制,而监护方案是家长主动向游戏运营单位提供证明才可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而实际由于主动申请限制者少、手续繁琐等诸多限制,估计没多少人会这样做。
红麦软件总裁、互联网专家刘兴亮告诉《IT时报》记者,此次监护方案,虽然要求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建立专门的服务页面,公布专线咨询电话,开通专门受理渠道,介绍受理方式,但缺乏具体的执行细则,整个方案“运动员是网络游戏运营企业,裁判也是网络游戏运营企业”,而网络游戏企业为了盈利,当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玩游戏,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难以执行。
而其他网游公司的监护方案也要提供类似复杂的证明,有业内人士认为,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最为关键的也不是靠家长来管,更不是靠一个“工程”来管,管网游需要技术层面上,需要责任层面上,需要监管部门“给力”,而不是搞些花架子“浮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