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上学的时候是挺喜欢历史这门学科的,但是因为是理科生后来接触历史方面的东西也比较少了,对于中国很多的历史其实还不是非常清楚。无意中玩起了【37wan墨攻天下】突然想仔细了解一下燕赵两国。后来看了范文澜先生撰的《中国通史》,说燕国“建都蓟,又有下都。燕君是西周初召公奭后裔,东周时期燕国弱小,常为山戎所攻掠。燕昭王招募贤士,得乐毅,出兵破齐,燕成北方强国。燕疆域东北有辽东与朝鲜为邻,北筑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西有云中、九原,与赵为邻。南境筑长城与齐为界。燕离秦远,受战祸较缓,有余力开拓辽河流域,奠定了古代中国东北方的疆域。”自己仔细的琢磨了一下才稍稍明白了意思。
赵国“建都邯郸。西有黄河,南有漳河,与魏为界;东有清河,与齐为界;北有易水,与燕为界;又有西北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巩固了北方边界。”邯郸即指现在的河北邯郸,旧为邯郸县。赵国的疆域位居现在河北中南部、山东北部一带。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史实。
文中说赵国“北有易水,与燕国为界”,指出赵国的北部有易水,和燕国接壤。接壤地方在今易水河流域的定兴一带。易县、定兴、高碑店、安新一带均属易水,就是燕国与赵国的接壤地带。安新县的白洋淀淀区在战国时代就分属于燕、赵统辖,以易水长城(今安新县北堤)为界,以南属赵、以北归燕,所以白洋淀有“燕南赵北”之说。
关于“燕南赵北”,另有传说燕国与赵国交界之处,在今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穿越过的“高碑店”,曾立有一高大石碑,类似今天的国界碑,上书“燕南赵北”四字,意思是这里是燕国的最南面,赵国的最北面。高碑店的得名或许与此“碑”有关。但元代《一统志》中关于高碑店之“碑”另有说法,后人认为是元英宗至治二年(1323)下诏立碑纪念丞相安童,此碑才是“高碑店”之碑,后代文人也有依此做诗文者。“燕南赵北”之碑未有文字记载,但存在于千百年来的传说之中;而安童之碑却有文字记载。孰正孰误,已无法考证。
与易县紧邻的满城县,也有关于“燕南赵北”的传说。满城西北是唐宋时的边塞要冲,早在战国时期,满城城北北厂村北曾有一沟,为古满城通往边塞之要道,在这条大道的西侧矗立有“燕南赵北”碑,为燕、赵两国之界碑,至唐玄宗时碑毁。天宝元年九月二十四,此碑再立。清道光年间毁,不久,由知县姚建清第三次树,文革期间砸毁。这是关于“燕南赵北”最直接的证据。满城汉墓发掘之后,满城因墓而知名,重修了“燕南赵北”碑。
燕赵 “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源自始皇二十年荆轲入刺秦。燕太子丹的养士荆轲远赴秦国刺杀嬴政,明知凶多吉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所以才“慷慨悲歌”起来。一地民风总与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关,但如今古迹已没,信息流通加快,独有的精神也慢慢残损。燕赵曾经辉煌,如今燕南赵北旧迹斑驳,除了北京依然虎踞龙盘,但易县、邯郸、定兴等等曾经的天子脚下,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雄姿,连“慷慨悲歌”也风光不再了。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明日去他家!
【37wan墨攻天下】官方网站:http://mg.37wan.com